❏ 站外平台:

Kubernetes 能否帮助解决自动化挑战?

作者: Rom Adams 译者: LCTT geekpi

| 2022-10-30 10:56      

组织层面的自动化一直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但 Kubernetes 或许能够改变这一切。

当我在 2002 年采用 Gentoo Linux 作为我的主要操作系统时,我开始了我的自动化之旅。二十年后,自动化还没有完成。当我与客户和合作伙伴会面时,他们分享了团队内部的自动化成果,但他们也描述了在组织层面实现类似成功所面临的挑战。

大多数 IT 组织都能够端到端地提供虚拟机,从而将过去 4 周的交付周期缩短到仅 5 分钟。这种级别的自动化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流程,需要网络(IP 地址管理、DNS、代理、网络区域等)、身份访问管理、虚拟机管理程序、存储、备份、更新操作系统、应用最新的配置文件、监控、安全和强化以及合规性基准测试,等等。哇,这么多!

满足高速、可扩展和按需自动化的业务需求并不容易。例如,来看看经典的网上商店或提交纳税申报表的在线政府服务,其工作负载有明确的峰值需要面对。

处理此类负载的一种常见方法是拥有一个超大的服务器集群,以供 IT 专业人员的特定团队使用,监控客户或公民的季节性涌入。每个人都希望及时部署整个栈。他们希望基础架构在混合云场景的上下文中运行工作负载,使用“构建-消耗-回收build-consume-trash”模型来优化成本,同时从无限弹性中受益。

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想要乌托邦式的“云体验”。

云真的能交付吗?

尚有一线机会,这主要归功于 Kubernetes 的设计方式。Kubernetes 的指数级普及推动了创新,取代了管理平台和应用的标准传统做法。 Kubernetes 需要使用 “万物皆代码Everything-as-Code”(EaC)来定义从简单的计算节点到 TLS 证书的所有资源的期望状态。Kubernetes 强制使用三种主要的设计结构:

  • 一个标准接口,以减少内部和外部组件之间的整合问题
  • API 优先及仅 API 的方法来标准化其所有组件的 CRUD(创建、读取、更新、删除)操作
  • 使用 YAML 作为通用语言,以简单易读的方式定义这些组件的所有所需状态

这三个关键组成部分基本上是选择自动化平台的相同要求,至少如果你想让跨职能团队轻松采用是这样的。这也模糊了团队之间的职责分工,有助于提高跨越孤岛的协作,这是一件好事!

事实上,采用 Kubernetes 的客户和合作伙伴正在加速进入超自动化状态。Kubernetes 有机地推动团队采用多种 DevOps 基础和实践,如:EaC、使用 Git 进行版本控制、同行评审、文档即代码Documentation as Code,并鼓励跨职能协作。这些实践有助于提高团队的自动化技能,并帮助团队在处理应用生命周期和基础架构的 GitOps 和 CI/CD 管道方面取得良好的开端。

让自动化成为现实

你没看错!网络商店或政府报告等复杂系统的整个栈可以用清晰、可理解、通用的术语定义,可以在任何本地或云提供商上执行。可以定义具有自定义指标的自动伸缩器以触发所需栈的即时部署,以解决季节性高峰期间客户或市民的涌入问题。当指标恢复正常,且云计算资源不再有存在的理由时,你将它们回收并恢复常规运营,而由一组核心资产在本地接管业务,直到下一次激增。

鸡和蛋的悖论

考虑到 Kubernetes 和云原生模式,自动化是必须的。但它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组织可以在解决自动化战略之前采用 Kubernetes 吗?

似乎从 Kubernetes 开始可以激发更好的自动化,但这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结论。工具不是对技能、实践和文化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设计良好的平台可以成为 IT 组织内学习、变革和跨职能协作的催化剂。

开始使用 Kubernetes

即使你觉得自己错过了自动化列车,也不要害怕从简单、不复杂的栈上开始使用 Kubernetes。当你 掌握了初始步骤,就可以拥抱这个出色的编排系统的简单性,并根据更复杂的需求进行迭代。


via: https://opensource.com/article/22/10/kubernetes-solve-automation-challenges

作者:Rom Adams 选题:lkxed 译者:geekpi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最新评论

LCTT 译者
geekpi 💎💎💎💎
共计翻译: 2095.5 篇 | 共计贡献: 3750
贡献时间:2013-10-25 -> 2024-01-31
访问我的 LCTT 主页 | 在 GitHub 上关注我


返回顶部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顶部的“╋”,
使用“扫一扫”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