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迎来“独立日”?
近日,《经济学人》发表题为“今天,互联网迎来‘独立日’”的文章,称“经过两年的谈判后,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将脱离与美国政府的联系,成为新的不受国家政府控制的独立组织”。这种“独立”,在乐观的《经济学人》那里,被认为“将为未来处理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互联网事务引入新的组织模式,即需要全球网络稳定运转的所有直接利益相关方都拥有话语权”。这个独立日的背景,是ICANN在摩洛哥Marrakesh召开的第55次会议,将最终形成一个有关ICANN问责制改革的方案,从而使得从2014年3月14日开始的ICANN监管权限转移进程获得阶段性的成果。如果最终这个方案得到通过,那么,互联网将迎来某种意义上的“独立日”。
事情果真如此么?不妨先缓一缓欢呼,将时钟拨回到若干年之前,看看比较完整的来龙去脉:2005年6月14日,联合国互联网治理工作组提交了一份24页的报告,其中第5页第16条就“互联网根区文件和系统管理”的情况进行了评估,得出的结论是“处于美国政府的单方面控制之下”。这可以看做是有关互联网独立进程的一个阶段性起点,也提供了衡量互联网独立程度重要标志。根区文件和系统,通常和所谓互联网的根服务器联系在一起,成为最具象征意义的互联网关键资源。人们耳熟能详的互联网有13个根服务器,1个主根服务器,12个辅助根服务器,如何如何,说的就是这个。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一点,这个说法从2001年之后就已经过时了:自2001年之后,互联网的13个根服务器不再有主根和辅助根之分,在13个根服务器之上,多了一个“隐藏发布主机”,互联网根区文件和系统,都在那个主机上,13台根服务器从那个主机里直接读取配置。这个配置的具体操作,由美国公司威瑞信掌握。
从那时开始,有关讨论始终没有中断过,ICANN与美国商务部通讯管理局NTIA的博弈也始终没有中断。当然,美国有大杀器:如果ICANN的改革方案让他有脱离美国管理的风险,美国商务部就威胁中止ICANN的招标资格。
后来在2013年,由于斯诺登的努力,事情出现了转机,美国因为滥用全球网络空间监控系统而面临严重的道德压力,作为应对这种压力的一个方式,2014年3月14日,美国商务部NTIA发表声明考虑转让ICANN的监管权限,由此启动了漫长的进程。
通常被忽略的是,从启动那个进程开始的时候,NTIA已经做了三个重要的安排,以规制整个移交进程的方向:
首先,重新拿出1998年美国商务部制定的方案,以“ICANN的私有化”为核心目标,确定整个移交进程。在ICANN官方页面上有关移交进程的栏目里,明确说“私营部门领导下的ICANN”是美国推进ICANN监管权限移交进程的核心目标。人们通常忽视的是,在地球上,任何一个私营部门总是置于某个主权国家司法管辖之下的。不是很客气的说,现在推进ICANN监管权限移交方案的人,已经忘记了1998年DNS之父波斯泰尔教授拼死抗争美国政府监管的精神,而满足于形式上的移交和独立所带来的虚假胜利快感之中。当然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但却不应该成为遗忘和过度乐观的理由。
其次,在一开始,就把监管权限区分成了至少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所谓ICANN注册制和问责制的改革,一个部分是对根区文件系统相关监管职能的改革。后者,是通过美国商务部、ICANN和威瑞信公司三方单独展开的,没有记错的话,截至2016年3月初,有关根区文件系统的相关移交进程还没有达成总目标的40%,ICANN首页上迄今还没有看到所谓“平行环境下根区文件和系统监管”运行测试的公开结果,威瑞信公司修改代码的进程迟迟没有消息,替代NTIA的根区文件和系统监管机构的设置进程也没有取得应有的进展。
第三,用对新ICANN问责制的讨论转移对美国实质性移交监管权限讨论的关注。
尽管是这样一个不完善的移交方案,通过之后还要被NTIA审核90天,被美国国会审核30天。之后,才有可能生效。
上述简单事实的分析有助于人们认清所谓互联网获得独立进程的难度和复杂性,也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美国对互联网监管的力度。
从有了互联网开始,谋求互联网的独立进程,就是网络社区的美好愿望,而在今天,人们当然有理由欢呼这个移交方案草案的达成,因为毕竟有了希望;但另一方面,真的猛士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仅是漫长隧道尽头隐约传来的曙光,这远远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可能仅仅只是开始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