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外平台:

两岸开源文化面面观(上)

作者: segmentfault 佟辉

| 2014-08-07 14:20   评论: 1 收藏: 1 分享: 1    

作者:佟辉

声明:此文只代表我个人浅浅的认知观点,有任何不妥之处请指正!

今年7月,我以演讲者的身份,参加了一年一度的COSCUP台湾开源人年会。从我第一次听说COSCUP,直到我真正参加进去,已经时隔四年之久。今年是我第一次去台湾,但在这四年时间里,我已经参加到台湾的开源社区中了,与很多人建立了关系,先后认识了GNOME社区的Max,以及Ezgo社区的Eric Sun老师和台湾真理大学的资管系的师生,近年来又结识了COSCUP的多位贡献者。

虽然大陆和台湾在文化上同源,但近代发展的道路不同,在开源文化上的影响也就出现了一些引人深思的对比。通过参加台湾的开源社区,特别是此次参加COSCUP,得以集中近距离观察台湾开源文化的现状,不妨将大陆和台湾开源文化的差异一一梳理。

民族主义 VS 公民社会

大陆的开源文化里充斥着很多“自主知识产权”的内容,我们更强调自主可控,往往是别人有的,我也要有,不懂得参与和贡献到别人的项目中去,于是就能看到大量自立山头的现象。而强调“中国人的操作系统、中国人的某某平台、中国人的开源软件……”等等论调也在最近两年甚嚣尘上,这种在开源圈大炒民族主义的言论,从始至终一直有,这与大陆开源发展的模式有关。从1999年第一次引入Linux开始,大陆的开源文化一直是从政府到民间的自顶向下模式发展,近几年终于在民间呈现遍地开花的局面。

而与此相对的则是台湾强大的公民社会文化,从各种开源社区,以及各种与之相伴而生的团体,还有g0v(零时政府)的出现,都带有强烈的公民意识。而了解到台湾开源文化的演进历史,就可以发现台湾的开源文化一直是民间自发推动的,也就是自底向上模式。近几年来,台湾当局也开始重视开源的发展,并给与一定的力量支持,这可以看作是这种公民运动的阶段性成功。

我的观察,这两种发展模式的差异,是以下讨论所有差异的基础。大陆的开源社区往往带有一定的被动性,活动组织很难成规模,也很难聚集足够的志愿者和人气。而台湾因为从一开始便是民间自发而成,所以主动性强,自组织能力好,因此其开源发展更加迅猛且根深蒂固。

技术驱动 VS 社区带动

参加大陆的开源活动、讨论会,往往会发现大家都在讨论具体的技术细节,具体的实现方式,当然还有各种打嘴架各种嘴炮。而大陆的开源社区也大多是类似Python用户组啊,Docker中文社区啊,OpenStack中文用户组等等这种依托于具体技术的社区。而技术最终是为商业服务的,这导致的结果是大陆的开源发展本质其实商业驱动的

而台湾的社区大量的是类似Ubuntu.tw、Moze.tw、WoFOSS(女性开源社区)、HITCON(台湾黑客年会)、SITCON(台湾学生计算机技术协会)等等这种泛技术社区,当然也有关注具体技术的社区。总体上可以发现,台湾的开源文化是这种泛技术社区带动起来的,更注重志愿者的贡献和投入,更注重培育人本精神的社区文化,而不是仅仅学习某项技术,某种能力,获取某种知识。

大陆开源社区过强的技术驱动性,导致的结果是目的性和指向性更强,人人都想着更多索取,而不是人人贡献社区,不利于开源文化的普及化发展。当然,台湾的这种社区带动模式也有一弊,即技术参与少,导致技术发展不够迅猛,容易与高速发展的技术前沿脱节。

小众玩物 VS 大众普及

在中国大陆,开源文化带有极强的精英意识和精英化思想,这样看上去好像大牛很多(包括自称“大牛”的人),这样产生的结果便是因为其技术精英化,无形的壁垒就会产生,因此就变成开源成为了小众的玩物,越来越难推广,也越来越难征到志愿者贡献到开源中来,由此产生的恶性循环导致大量开发者和贡献者流失,近年来中国开源的发展甚至有倒退的趋势。

与此正相反,台湾的开源文化强调人人参与,强调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降低难度系数,降低小白的学习门槛,吸引更多的人进来,也就有更多的贡献者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此同时,也很容易发现台湾开源社区的大牛都非常谦逊,为人低调而富有涵养,无论是早年的鸟哥(就是著名的写《鸟哥Linux私房菜》的那位)还是现在台湾大红大紫的黄敬群(Jserv),他们都在不遗余力的将自己所学布道给更多的人,举办培训班或者线下讨论会等类似的形式,抑或是线上解答大家的问题。仔细看COSCUP的议程也可以发现,都会安排一些Workshop环节,以动手实操的方式将一些技术环节教给大家。

像台湾这种面向大众普及的思想,也催生了良性的氛围,导致台湾的开源文化普及越来越广。COSCUP这9年的变化恰恰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012年20分钟即卖出700张票,而到2014年1100张票在10秒钟内被全部秒杀!正是因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OSCUP才能这么受人欢迎,这与台湾开源文化的大众普及程度密切相关。

BIG DATA VS OPEN DATA

参加国内大型的开源大会,讨论话题往往集中在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这三大块上,为什么会集中在这三大块呢?因为这是最热门的领域,最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技术增长点。之前在CSDN的时候,某高管还曾信誓旦旦的对我说,离开了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开源大会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只要不是围绕这三块展开,开源就没什么意义了。现在回想,足可见其是多么的鼠目寸光和井底之蛙!

与之相对的,台湾在开源方面最近却一直强调Open Data,也就是数据的开放性,打破专有化壁垒,人人都可以对数据进行修改和添加。这体现在了很多公共事务方面,从各种社会运动到自然灾害,都可以第一时间看到网友们利用Open Data的优势,快速传递信息也同时成为了主人。以g0v.tw沃草为代表的公共平台,监督政府职能同时以主人翁意识主导社会事物,为大家谋福利。不仅如此,几乎所有台湾的开源社区都强调志愿者的贡献,鼓励人人都可以在社区中贡献并收获成就。由于志愿者贡献巨大,反倒形成了大数据,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的引入,Open Data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数据的获取、贡献和传播更加容易,反倒是更加培育了这个Open Data的生态系统。

台湾人参与Open Data的一个例子,就是COSCUP当天,大量的无名志愿者义务线上文字直播,人们通过IRC来彼此联络,沟通文字直播的相关内容,有趣的槽点和精彩的演讲,更快速的将COSCUP盛况传播出去。还有COSCUP临时需要征召一些通风扇,第二天6台通风扇就运抵会场,全部由志愿者义务提供!

COSCUP 2014赠送的手袋

一弯浅浅海峡隔开的是什么?

我曾在《中国不适合发展开源——对中国开源发展的思考》一文中说过:开源是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公民意识、软件产业发展水平,三者共同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的必然产物。台湾的开源文化发展,可以说,恰好成为这句话的一个脚注和现实例证。

中国大陆和台湾,科技发展水平和软件产业发展水平,最近几年都已经不相上下,甚至中国大陆的软件产业水平还略高于台湾同等层次企业。但两岸最大的差别来自公民意识,这也造就了两岸开源发展巨大的差异。不用赘言,大陆和台湾在开源文化上的截然不同,与公民社会发展水平有极大关系,威权和极权式社会导致公民意识丧失,而开源恰恰是公民意识的产物,ESR在《大教堂与集市》一文里说的“集市模式”,其实就是强公民社会的表现形式。

因此结论简单来说,对中国大陆而言,现阶段不可能改变这种威权/极权社会形态,只能通过开源的生态模式倒逼民众的公民意识萌芽,利用这刚刚萌芽的公民意识再贡献到开源中。而具体来说,就是汲取台湾开源文化的一些优点,降低技术门槛,培育大量的开源社区基础,推进自由开放的文化建设,构筑人人贡献开源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也许才能些许改变中国开源现状,进而推动公民社会的发展。

参考资料



最新评论

从 2025.1.15 起,不再提供评论功能
微博评论 2014-08-07 21:03 12
声明里面应该加上禁止CDSN转载[哈哈]

返回顶部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顶部的“╋”,
使用“扫一扫”将网页分享至微信。